套茶具十二先生 韦鸿胪 即“茶笼”。烘具兼贮具。“十二先生”之一。姓“韦”,指其质地竹制。取名文鼎,字景旸,号四窗闲叟,示器物形制。官名鸿胪为“烘炉”谐音。鸿胪秦汉时掌接待宾客等事,隋以后渐变为礼仪之官。木待制 碎茶用具。由槌、杵、白组成,碎茶用。多用橘木制成。“十二先生”之一。姓“木”,示质地。名利济,字忘机,号隔竹居士。官名“待制”,原意为轮流当值以备顾问。宋代文臣除有本官名外,另封给待制等头衔作为美称。槌似锤子;杵为一头粗一头细的木棍,用以承受槌的打击以捣碎饼茶;白是木头雕成的,中部凹下,盛放饼茶。使用时,饼茶放在白底部,杵在其上,然后用槌击杵,使饼茶破碎。金法曹 即“茶碾”。碎茶用具。“十二先生”之一。姓“金”,示质地。名研古、轹古,字元锴、仲铿,号雍之旧民、和琴先生。冠以官名“法曹”,示其茶碾职能。曹为古代郡县的属官。 石转运 即“茶磨”。碎茶用具。“十二先生”之一。姓“石”,指质地。
名凿齿,字遄行,号香屋隐君,均表示其形制、运作特征。唐设江淮转运使,经理江淮米粮、钱币、物资的转运。宋初改置专职的诸道转运使,掌军需,督察地方官吏。胡员外 即“瓢”。取水用具。“十二先生”之一。姓“胡”,即谐音“葫”,指由葫芦制成。名惟一,字宗许,号贮月仙翁,示其器形制特征,源出苏轼诗:“大瓢贮月归春瓮,小勺分江入夜瓶。”“员外”,即员外郎简称,唐六部下设各司副职称之。 罗枢密 即“罗合”。筛茶用具。“十二先生”之一。姓“罗”,示筛网为罗绢质地。名若药,字传师,号思隐寮长。冠以官名“枢密”,谐音疏密,喻指筛网形制。唐代宗以宦官充枢密使,掌中枢机密。宋代枢密院和中书省号称“二府”,负责军国要政。宗从事 即“茶帚”。洁具。“十二先生”之一。姓“宗”,谐音“棕”,指质地。名子弗,字不遗,号扫云溪友,指职责。“从事”,汉代刺史的佐官,此职至宋被废。 漆雕秘阁即“茶托”。与杯盏配合使用的饮具。“十二先生”之一。 复姓“漆雕”,示明质地。名承之,字易持,号古台老人,示明茶托承接茶盏的功能。“秘阁”为官署名,是藏经史图书及历代御制典籍之地。宋代也有“直秘阁”官职,故有双重含义,示功能和重要性。 陶宝文 即“茶碗”。饮具。“十二先生”之一。姓“陶”,示质地。名去越,字自厚,号兔园上客,指产地建窑及产品兔毫盏。“文”,即文学,官名。 汤提点即“汤瓶”。烹茶用具。“十二先生”之一。姓“汤”,指热水。名发新,字一鸣,说明点茶后茶显色,点茶出水时呜呜有声。号温谷遗老,指其烹茶功能。官名“提点”,意指提而点茶之功能。“提点”系官名,宋代设各路提点刑狱公事,掌司法、刑狱和河梁等事。竺副帅 即“茶筅”。点茶用具。“十二先生”之一。姓“竺”,喻指质地为竹制。名善调,字希点,号雪涛公子,意指茶筅的功能,为汤提点服务和调拂后茶汤沫饽形象。官名“副帅”,点明茶筅在茶具中的地位、职责。司职方 即“茶巾”。洁具。“十二先生”之一。 姓“司”,为“丝”的谐音,指质地,意指丝织的方形巾。名成式,字如素,号洁斋居士,意指洁具。官名“职方”,喻其职能。隋初有职方侍郎,唐宋兵部下有职方司,掌舆图、镇戍、征讨等事。工夫茶茶具亦称“烹茶四宝”。闽南、潮汕地区饮用工夫司职方茶的组合茶具。由罐、壶、杯、炉四件组成。质地或陶,或瓷,古朴雅致,其形各异。清代袁枚《随园食单》:“杯小如胡桃,壶小如香橼。”工夫茶初时茶具众多,《清代述异》曰:“工夫茶器更为精致,炉形如截筒,高约一尺二三寸,以细白泥为之。壶出宜兴窑,圆体扁腹,努嘴曲柄,大者可受半升许。杯盘则花磁居多,内外写出山水人物,极工致……杯小盘大如月,此外尚有瓦镭、棕垫、纸扇、竹夹,制者朴雅。”在演进过程中,工夫茶具由十件简化到现时实用的四件,即孟臣壶、若琛杯、玉书茶、汕头风炉。因茶具精美贵重,故云“四宝”。乾隆御制诗紫砂茶具 清代宜兴紫砂茶具贡品。其中有“朱泥六方壶”,通高15.3厘米,壶体瘦高秀丽,一面印有烹茶人物图,另一面有隶书镌刻乾隆御制诗一首《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》:“溪烟山雨相空濛,生衣独坐杨柳风。 竹炉茗碗泛清濑,米家书画将无同。松风泻处生鱼眼,中泠三峡何须辨。清香仙露沁诗脾,座间不觉芳堤转。”诗后阴刻篆书圆印“乾”、方印“隆”。另有茶叶盖罐,一为米黄色,一为淡赭色,造型大同而小异,均以相同书体刻上述御制诗,另一面印花。一件为梅花纹,另一件为竹纹。均无工匠本款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。紫砂源泉茶具 现代紫砂质茶具。宜兴紫砂工艺厂鲍志强、刘建平创作。全套茶具由壶、杯、碟组成。壶高12.8厘米,杯高6.2厘米,碟高1.8厘米。壶与杯的造型均取自一卷竹简,半展的竹简边缘形成把手。壶身用隶书刻满唐代卢仝《七碗茶歌》:“一碗喉吻润,两碗破孤闷。三碗搜枯肠,惟有文字五千卷。四碗发轻汗,平生不平事,尽向毛孔散。五碗肌骨清,六碗通仙灵。七碗吃不得也,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。”釉下蓝芙蓉高白釉9头茶具 现代景德镇瓷质组合茶具。景德镇为“毛主席纪念堂”制作的专用高级瓷器。由1把壶、4只耳盅、4块碟配套,釉下蓝装饰,芙蓉花画面。 样品存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。青花玲珑龙心22头扁茶具 现代景德镇瓷质组合茶具。配有奶盅、糖缸,适合红碎茶加奶、加糖饮用。包括茶壶1把,糖缸1只,奶盅1只,耳盅6只,碟6块,平盘6块,稍大平盘1块。装饰为青花玲珑,平盘盘心画“双龙戏珠”,各件均以青花饰边。为外销产品。青花双龙9头茶具 景瓷传统成套茶具。由1把容量为1000毫升的木瓜型茶壶、4只莲子耳盅、4块月心碟(盅托)组成,共9件。用青花“双龙戏珠”纹样装饰。青花玲珑8头小茶具 现代景德镇瓷质组合茶具。饮工夫茶用。由1把小型莲蓬壶、1块小型圆盘和6只石榴令盅共8件组成。采用青花玲珑装饰。金地开光龙凤6头大茶具 景德镇饰金陶瓷茶具。由1把容量为1000毫升的四合壶、1块圆口茶盘和4只莲子耳盅组成。装饰时,先在瓷器彩饰面上用“新彩”(清末引进的颜料)绘以龙、凤纹样,再用黄金水(一种金的树脂酸盐)涂敷于纹样的外部,形成一定形状的金框,经过700烤烧后即成。 金光闪耀,民间风格浓郁。景瓷杯碟 现代景德镇茶具。由一杯一碟组成,系组合茶具的配套件。容量在60~200毫升之间。品种有金钟杯(盅)、大肚盅、发口盅、莲子盅、莲子耳盅、大号耳盅、二缸盅、三缸盅、石榴令盅、玉兰令盅等。其装饰有青花、青花玲珑、粉彩、新彩等。碟即小口径盘,盘径在9.5~14厘米之间。器形有平底、月心底。其装饰亦丰富多样。少数民族茶具 少数民族的饮茶用具。按用途可分五类。搅茶具:将茶和奶或他物均匀混合;盛茶具:专门盛茶汤用;水具:盛放奶汁、茶汁用;煮具:大多为壶,亦有用釜,烧煮茶水用;燃具:炉或石灶、火堆。按质地分,则有金属、陶瓷、木竹三类。金属制品:金碗、银碗、铜碗、壶、釜、炉等;陶瓷制品:多为陶瓷茶碗;木竹制品:有茶筒、茶杯、茶碗等。按民族分,有蒙古族茶具、藏族茶具、拉祜族茶具等。按饮用茶类分,有奶茶茶具、酥油茶茶具、烤茶茶具等。西藏林芝地区朗县79号古墓发现距今1300年的木碗,而藏胞至今也仍有以木碗作茶具者。 元代耶律楚材《西域从王君玉乞茶》诗“玉杵和云春素月,金刀带雨剪黄芽”,叙述了元代蒙古族饮茶器具“占达穆”搅茶白和木槌,今仍沿用。少数民族茶具有高贵华丽者,金银饰以浮雕,如“蒙古族翠花碗”,薄银装饰,镂有骏马图案;藏族的“贡碗”,描龙绣凤或八瓣莲花座。亦有粗犷无饰、朴实无华者,如云南哈尼族烤茶罐,粗陶制,仅上半部有釉。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,少数民族地区增加了细瓷茶具,茶具种类日益丰富。 酥油茶茶具 藏族饮用酥油茶的主要器具。由打茶筒、勺、碗、紫铜釜、木桶、壶等组成。打茶筒有杵和筒,长65厘米左右。木杵一端圆球形,插入茶筒。筒亦木制,外圈裹上铜箍,增加牢度。筒口有盖,留有圆孔便于杵插入。紫铜釜专供贮浓茶用,常为铝壶或铜壶烧水。木桶盛酥油。使用时,将茶熬成浓汁放在釜中备用。打茶时,将茶水加盐加热后倒入茶筒再加酥油,用杵上下抽动,混合茶汁、酥油,倒出后再用勺分装碗中,稍加热即可饮用。勺为紫铜质,装有铜丝网,能过滤茶渣。 用碗与身份地位相关,不同阶层使用不同茶碗,活佛等显赫要人常用黄地描龙绣凤、八瓣莲花座碗。僧侣、年长者则用浅蓝底色并刻有雄狮或半透明花纹的茶碗。一般牧民则用白底、刻有折枝牡丹的茶碗。在偏僻乡间,茶具简陋,但打茶筒是必备器具。擂茶茶具 擂茶制作工具。由擂钵、擂棒和捞瓢组成。擂钵,陶制,圆形,直径约17厘米,内壁有辐射状齿纹,与擂棒配合,便于粉碎物料。擂棒,亦称“擂棍”,由油茶树木制成。短者约半米高,长者高过人头,一端有春头,用以冲击擂钵内的物料。捞瓢,竹制,用于收集钵内碎料。奶茶茶具 蒙古族制作和饮用奶茶的主要器具。由搅茶白、木槌、茶碗、茶壶和高筒茶壶组成。搅茶白和木槌、高筒茶壶系木制品。茶碗有木、瓷或金属制品,茶壶有陶器或铜铅制品。木槌形如棒槌状,搅茶白呈倒圆锥形,下有底座,用于搅拌调料。高筒茶壶为圆锥形,壶口半圆形,高约65厘米,带把。壶身扣铜箍,盛奶茶备用。木碗称“翠花碗”,外裹银箔装饰,或用镂有骏马图案的银碗,盛奶茶款待客人。 茶壶用于煮茶。奶茶茶具历史悠久,元朝时曾有诗人将木槌、搅茶白称“王杵”和“云春”。由于蒙古族同胞的社会地位、经济状况不同,故奶茶茶具有贵俗之分,主要区别在于用材和加工精细度。奶茶茶具是中华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建水紫陶7件套茶具 亦称“九道茶茶具”。用于表演昆明九道茶的特制茶艺用具。1989年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与建水紫陶工艺厂为“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”中的茶艺表演而专门设计制造,包括一壶、一盘、一罐和四个小杯。建水所产无釉细陶器以红、黄、青、紫、白色黏土为原料,坯体成型后,雕刻书写并镶填色泥,焙烧后打磨。产品光亮剔透。装饰以雕填法制作断简残帖,古朴典雅。紫砂组合茶具 现代紫砂质茶具。宜兴紫砂工艺厂何道洪制作。壶高13.5厘米,口径8.1厘米,杯高4.5厘米。四杯设计成一个整体,杯可插入壶腹下的四个方形空当,便于包装与携带。作品构思巧妙,设计独特。宜兴紫砂工艺厂收藏。